找到相关内容3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罗一鸣居士书《心经》序

    相。观其经文结构,先明能观智,即深般若;次辨所观境,即显示诸法实相即空相,遮遣蕴、处、界,缘生、四谛、智,断诸法执;后显所得果,先之以得涅果,次之以得菩提果,明诸佛皆依甚深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,而得...

    界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0363422.html
  • 楞伽观妄义

    道诸圣於妄亦有,但似相显示不以为实。此中诸圣即三乘人未至究竟位者,如此圣者所观境中实有妄法存在,但似妄相现,终异宁凡夫所现也。凡夫颠倒执著以阳焰火轮而为实有,三乘圣人无此倒执,然此妄法相续,由凡夫以至未究竟...妄法方称解了。妄明,而观义始可得言也。  二 观  观所观境即为真实。前之妄法(惑乱)可为观境,故亦真实。兹分三层明之。 一者大乘正观(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至非圣言说出),二者实义差别(彼惑乱者倒不倒至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5666705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三讲

    ;失念”。而禅定是依着念而生起的,心里能明记三摩地的教言不忘记,才能得到禅定,所以是得到禅定的所依。   四三摩地者,此翻为定。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不散,而为体性。智依此生,而为业用。 ...三摩地,就能由定发慧。好比一盏油灯,如果被风吹动,灯光就摇曳晃动,而用灯罩罩住了灯,不被风吹动,灯光逐渐稳定下来,就很明亮。   五慧者,于所观境,简别抉择,而为体性。断疑而为业用。   五、慧心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2223325739.html
  • 摩诃止观的道次第思想

    (图一)“观境、观道、观理、根性”四个次第的理论架构,说明智者大师在《摩诃止观》<正观>里面所展现的次第系统之禅观思想。  先看(图一)四个次第彼此间之关系:以“观道次第”的“十乘观法”一一观达“观境...相涉相入,交织出如网状般坚实缜密之禅观建构。   一、“观境”次第   “观境”次第是指从所观察对象境界演变之次第性,展现禅观思想之体系,亦即是“所观境”的次第:  开止观为十:一阴界入、二烦恼、三...

    释惠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2346009.html
  •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──就十乘观法而论

    ,余九境须待境现前时才能作观,而阴入界境不管凡圣则恒现前,随时皆可作为所观境。  4. 为何采阴(五阴)入(十二入)界(十八界)之五阴,且采五阴之识阴为入手处?乃在于初修习止观时,不宜缘太广,且心识...是一处,正观能住不动,四行(指四种三昧)为缘,观心藉缘调直,故称三昧。[7]   此中所说的“正观”,可说是指十乘观法之“观不思议境”或观心,亦可言指十乘观法。若以心为所观境,观此心为不可思议境,则能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252289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真实观

    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化。唯识学认为,只有以真实的存在为所观境,才能形成真实的认识。唯识学在确定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取向时,是先破遣外执,成立唯识义。所谓唯识者,就是讲识外无境,唯有内识。即一切法离识无体,一切法唯识所现。唯识学认为我人所观一切法皆不离识,是识所转变,并无有识外之物可被认识。唯识者,就是唯能无所。“唯识无境”之命题确定了唯识学的所观境。在唯识无境这个存在论的前提下,对识的性相进行如实观就是...

    胡晓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5545129.html
  • 《量理宝藏论》课程下载

    量理宝藏论片头 视频WMV(04'27” 25.9M) 量理宝藏论片尾 视频WMV(06'16” 36.4M) 量理宝藏论总科判 RAR文档(21.2K) 第一品 观境 法本下载 科判下载 思考题下载 演示文稿下载 第一品全部音频/视频/配套文本点此进入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05238701.html
  • 参究念佛论

    无性;因必该果,果必彻因。愿则念念回向,心心趋往。行则无量法门,会归一致。而净土正行,尤以念佛为首。顾念佛一行,乃有多途。《小经》重持名,《楞严》但忆念,《观经》主于观境,《大集》观佛实相。后世智彻禅师...

    蕅益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0645007.html
  • 慈宗名义

    大乘法,于大乘法则其遍胜又可分境行果三,其实互摄互涵的,例如:真实义门理境,其中也有所修法空观及四摄六度等行,由行趣证,离言法性,终得涅槃菩萨妙果;菩萨戒本注重于行,但是也有境与果的意义,先观境发有大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2748671.html
  • 沧白纪念堂演讲辞

    完全利人。《华严经》中初地见道,始名发菩提心。此就胜义菩提心说。  坛场供养,属事瑜伽。事必具理,理必具事.凡夫身口意三业,以事转之,易成清净.此密植所以重事也。密乘作观境,重重无尽,初学仅得其梗概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0849194.html